礦物硬度
莫氏硬度又稱摩氏硬度,其排序標準並非等距差異的絕對硬度,而是相對表示礦物硬度的
一種對應標準。德國礦物學家莫氏(Frederich Mohs)
於1812年首先提出。此法應用鑽石刻劃痕跡的深度,
分成十度來標記礦物由軟到硬的等級:滑石1,石膏2,方解石3,螢石4,磷灰石5,正長石6,石英7,黃玉8,剛玉9,鑽石10。
當今礦物界、寶石界主要都是用莫氏硬度,應用時彼此作刻劃確定硬度範圍。
例如某玻璃能將方正長石刻出劃痕,而不能刻下石英,其莫氏硬度則定為6.5,以此細分類推。
如石墨硬度約1.5,指甲、琥珀、象牙硬度約2.5,銅幣、貝殼為3.5,鉑金、鐵為4.5,
不銹鋼、玻璃為5.5,牙齒、玉、蛋白石、黃鐵礦為6.5,電氣石(Tourmaline)、
鋯石為7.5,金綠柱石為8.5,祖母綠、碳化矽、碳化硼為9.5,人工聚合鑽石納米棒
則為10.5,正式超越了鑽石最硬的礦物概念。
另外四大印石昌化雞血石、巴林雞血石、青田石、壽山石則更細分為2-2.5,
也就2.3的相對莫氏硬度。黃金、銀、鋁則是2.5-3,也就是2.7的相對莫氏硬度。
另外蕭氏硬度Hs是根據回彈高度來做硬度檢測,但並不普遍流行。近代經顯微硬度計
測得的絕對硬度則是更科學的數據顯現,例如天然最硬金剛石並非最軟滑石的10倍,
而是2.4:10600kgf/mm2增硬4416倍,次硬剛玉2000kgf/mm2則為滑石2.4kgf/mm2的833倍
絕對硬度。 |